行业与政策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行业与政策

战略观察六十一期

2023-1-31 来源:
2022年12月宏观经济数据

一、宏观经济数据

初步核算,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0.06%。除制造业环比下降以外,采矿业等均环比增加。制造业修复受压制的主要原因为:一方面疫情感染人数大幅上行,叠加春节临近部分工人提前返乡,打工人手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多数企业正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对制造业形成较大拖累。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基建投资增速继续保持高增长。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49%。基建投资分项中,交运仓储投资保持提升趋势。展望23年,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尤为重要,对于基建的支持政策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政策性银行信贷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存在加量空间,基建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经,有望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收窄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4%。受疫情政策优化影响,线下消费场景受限,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加快,餐饮服务消费增速跌幅扩大。

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0%。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9%。12月份,CPI同比上涨1.8%,环比持平。食品价格反弹是此次CPI回升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受季节性因素影响鲜菜价格环比上涨较多,另外猪肉供给持续增加,前期压栏肥猪陆续出栏造成猪价持续下跌。全年PPI比上年上涨4.1%;12月份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生产资料价格低迷是造成PPI低迷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国际油价震荡下行带动上游工业价格持续下行,而中下游工业如食品、衣着和一般日用品工业拖累生活资料价格。

12月新增社融1.3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05万亿元。社融增速表现不佳符合市场预期,社融存量增速创年内新低。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疫情冲击扰动需求,另一方面,因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和企业债券受理财赎回和债市调整影响,债券融资缺位。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8630亿元。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7713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出口21607亿元,下降0.5%。在全球经济需求收缩的影响下,外需逐步走弱。随着防疫“新十条”的出台,供给端对出口的负向拉动影响逐步减弱。后续,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外需持续减弱,出口动能不足,我国出口仍有较大下行压力。

二、政策动态

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持续抓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要求推动消费加快恢复和保持外贸外资稳定,增强对经济的拉动力。其中,会议指出,当前经济持续恢复、呈回升态势。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推动财政、金融工具支持的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实施好原定延续执行的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普惠小微贷款等政策。同时,会议提到,要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保稳提质。一是加力扩消费。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政策全面落地。二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继续推出实际举措,努力稳定外贸。三是积极吸引外资。

三、产业发展聚焦

近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召开。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要精准有力,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支持扩大内需,着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会议明确,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继续做好“加法”,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落实好支持交通物流等专项再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22年)》。按照规划,到2025年,基本建立覆盖全面、结构合理、衔接配套、先进适用的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综合交通运输和公路、水运领域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旅客运输安全、货物运输安全、应急管理及设施设备标准供给质量持续提升,支撑交通运输安全应急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适应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强化应急救援能力等行业重点任务实施的作用更加突出。

1月4日,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了当前形势,部署2023年工作。会议具体从七个方面进行部署:一是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二是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持续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四是持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五是持续深化国际金融合作和对外开放。六是持续深化金融改革。七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

近日,《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发布。《条例》明确,感知物联网建设应当支持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安全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提高城市治理、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覆盖水平。支持建设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推进道路基础设施、交通标志标识的数字化改造和建设,提高路侧单元与道路交通管控设施的融合接入能力。支持开展自动驾驶全场景运营试验示范,培育推广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公交、无人配送机器人、智能停车、智能车辆维护等新业态。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月4日消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2年12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46%,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中国仓储指数为48.7%,较上月回升4.6个百分点。从指数上看,业务量和新订单数量降低、库存增多、库存周转减慢、从业人员数量减少,同时受供需关系影响,物流服务价格上涨。从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均位于收缩区间。从企业规模看,除大型物流企业业务需求位于扩张区间,中小微型物流企业仍位于收缩区间。本月业务量需求不足,企业到岗率下降。

近日,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成都市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这是成都首个聚焦元宇宙的政策文件。《方案》提出,到2025年,成都元宇宙产业体系初具雏形,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构建起完整的成都元宇宙产业链,研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引进培育一批优质企业、融合打造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开发储备一批城市IP,对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治理形成引领带动作用。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国内市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第三方冷库经营者等市场主体采购、贮存进口冷链食品时,无需索取核酸检测合格证明以及消毒单位出具的进口冷链食品货物业经消毒证明。不再对进口冷链食品实施“三专三证四不”要求。进口冷链食品不再进入集中监管仓进行核酸检查和外包装预防性消毒。

据国家能源局1月6日消息,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国家能源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推动分散式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促进新能源多领域跨界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分散式风电及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以就地利用为主要目的拓展分散式新能源开发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各具特色的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围绕公共建筑、居住社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等建筑、交通领域,发展新能源多领域融合的新型开发利用模式。

近日,商务部决定将北京市三里屯商圈、成都市春熙路商圈等12个商圈和三里屯太古里南区、成都国际金融中心等16个商店确认为“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和“全国示范智慧商店”。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将发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与步行街改造提升、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工作有机结合,持续深化城市商业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布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强化步行街的提升引领作用,推动现有步行街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打造城市商业发展标杆。要突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保障作用,扩大便民生活圈覆盖服务范围,切实便利百姓日常生活。要发挥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的平台作用,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满足居民品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

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2023年1月份新闻发布会。会议提到,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相关领域投入。从国家层面,春节前后将集中下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将显著加大对中西部偏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投入,着力补齐短板弱项。从地方层面,将支持各地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建设债券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拓宽支持领域和适用范围,支持地方在公共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搭建平台,为经济转型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条件。从企业层面,将综合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措施,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针对融合基础设施中的新兴投资领域,探索通过发布投资指引等方式,强化政策解读,引导产融对接,提高投资效益。


参考资料:平安证券、川财证券等

分享到: